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观点| 魏在江:认知转喻学研究论纲

主流学者关注了 语言治理
2024-09-04


认知转喻学研究论纲

魏在江教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教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作为中美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俄勒冈大学(The University of Oregon)访学,师从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Mark Johnson 学习认知语言学、语言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等。曾担任西安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及《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主任。2015年3月受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 学术兼职有:华夏文化促进会体认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等。


摘    要:

英国学者查尔斯·多罗奇(Charles Denroche)(2015)提出了转喻学(metonymics)。认知转喻学包括如下主要内容:①转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原则;②转喻的认知处理与认知机制; ③转喻的类型与语义特征;④转喻的产生与理解;⑤转喻能力与中介语、语言教学;⑥转喻与翻译;⑦转喻与其他学科;⑧认知转喻学研究的语言哲学与普通语言学意义等。转喻的内容十分 丰富,完全可以独立研究。因此,认知转喻学的存在完全可能,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

转喻;认知转喻学;论纲

文献来源:魏在江.认知转喻学研究论纲[J].英语研究,2021,14(2):102-114.


0

引言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隐喻热催生了隐喻学,笔者知道的有胡壮麟的《认知隐 喻学》(2004)、束定芳的《 隐喻学研究》 (2001)、孙毅的《 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 究》(2013)、刘风景的《法律隐喻学》 (2016) 等著作,他们的著作都在“隐喻” 后面冠以“学”。英国学者查尔斯·多罗奇(Charles Denroche) (2015) 提出了转喻学。其实,铁木志科·玛利亚(Tymoczko Maria)(1999:284 / 333)的专著《后殖民语境中的翻译: 爱 尔 兰 早 期 文 学 英 译》 ( Translation in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已经使用了 Metonymics of Translation (翻译转喻学)这样的术 语,可惜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转喻长期处于隐喻的附属地位,布达尔·玛里诺(Brdar Mario)(2007:1)认为 转喻是隐喻的穷妹妹(poor sister)。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语言学家认识到了转喻的重要地位。泰勒 ( Taylor) (2002)、岗特 · 拉登和佐尔坦· 科维西斯( Günter Radden & Zoltán Kövecses)(2003) 等许多语言学家认为转喻比隐喻更基本、更重 要。兰盖克(Langacker)(2009)认为,语法在本质上就是转喻性的。玛里诺(2017:67)提出了超转喻(supermetonymy) 的概念,以此说明转喻的普遍性。王寅(2007:236)认为,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我们赖以生存的是转喻(metonymy we live by)。袁毓林(2018)论述了汉语中的概念转喻及其语法学后果,认为转喻不仅使用普遍,而且 对语法结构和语义解释带来巨大影响。此外,徐盛桓(2008)论述了转喻为什么可能。如果在语法研究中不理会转喻问题,无异于无视这只在房间中不停地走来走 去的大象。本文想论述的是:转喻学可能吗? 它有必要吗?

我们认为,转喻学不仅可能,也是必要的。转喻的内容十分丰富,完全可以独立研究。概念转喻被认为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我们在“转喻学”前面加上“认知” 二字,名为“认知转喻学”,这样更能凸显转喻的认知特性,也符合当今转喻认知研 究的趋势。本文的研究问题是:①认知转喻学的定义、目标与方法具体是什么? ② 认知转喻学的研究对象———转喻的定义与类型具体是什么? ③为什么要建立认知 转喻学? 其普通语言学意义和哲学意义是什么? ④认知转喻学研究的未来路径是什么? 本文试图在对西方转喻理论进行吸收和整理的基础上,对认知转喻学的定 义、目标及方法作一讨论和分析,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进一步推动转喻的研究。

01

认知转喻学的定义、目标与方法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认知转喻学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也 应该有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框架。尽管多罗奇(2015)提出了转喻学的概念,但他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下面就认知转喻学的定义、目标与方法作一论述。

1. 1 定义

英国学者多罗奇(2015) 在其专著《转喻与语言》 (Metonymy and Language) 中 开宗明义地指出,转喻指的是事物之间、词语之间以及概念之间的部分与整体关 系。转喻在概念化和交际中起着基础作用,但这个作用还没有被完全认识到。他提出了语言与交际的新理论,认为交际的中心焦点是建立在概念转喻、交际的部分 匹配和重叠的再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多罗奇(2015:3)提出了四个主要问题:①转喻在交际中扮演什么角色? ②转喻在语篇构建中扮演什么角色? ③转喻在语言学习互动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④转喻在翻译中扮演什么角色? 他提出将转喻作为 转喻学来研究的计划,认为转喻学有可能提供一个有力的框架,能够唤起各种领域 如艺术和科学领域等与转喻有关的各种问题。本文将认知转喻学定义为:认知转 喻学是基于语言的使用观,以跨学科的方法聚焦于概念转喻的认知类别、认知过 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专门学科。

以上的定义是基于转喻附属于修辞学仅仅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言的,现 在必须凸显转喻的独立性。认知转喻学是为了丰富和完善认知转喻的研究,使认 知转喻研究成为独立学科,推动转喻的认知研究而自然产生具有自己框架的语言 学学科。鉴于转喻的基础性认知作用,认知转喻学的任务就是要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转喻的本质与特征,使转喻的研究与隐喻的研究具有同样对等的地位,并对转喻的类别、功能等进行充分的描写与解释。

1. 2 目标

我们大体上可以按照隐喻的研究范式来研究转喻。结合前人的研究,我们认为认知转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目标是:①何为转喻? 如何识别转喻? ②转喻的 工作机制是什么? 转喻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理解的? ③认知转喻学的认知价值何在? 它在人类语言和思维活动中起何作用? 笔者认为认知转喻学包括如下主要内容:①认知转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原则;②转喻的认知处理与认知机制;③ 转喻的类型与语义特征;④转喻的产生与理解;⑤转喻加工、转喻思维、转喻能力与中介语、语言教学;⑥转喻与翻译;⑦转喻与其他学科;⑧认知转喻学研究的语言哲 学与普通语言学意义等。认知转喻学的目标就是通过上述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推 动转喻的研究,以此形成跨学科交叉的态势,并带动与转喻相关问题如转喻与教 学、翻译、言语交际等方面的研究。

1. 3 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本体论经历了从语言作为大脑官能到作为社会产物的发展,研 究方法也从内省思辨转而结合实证的方法,呈现出跨学科、多元化的特征。因此, 有必要从本体论、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转喻学的理论和方法。束定芳(2013) 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介绍和评述了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内省法、语料库法、多模态法、心理实验法、神经实验法等。目前转喻的研究呈现出跨学科、多维度的研究趋势。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基于语言使用的,因此语言使用与习得中语言使用频率和概念固化程度是两个关键要素。认知转喻学的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空间,应该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借用 某些自然科学的实证性方法。质性分析、语料库方法、实验法等将成为未来转喻研 究的主要方法。我们认为,除了定性分析方法之外,认知转喻学未来的研究应该更 多关注定量转向和社会转向的研究。

02

认知转喻学的研究对象

要讨论认知转喻学,首先就要明确认知转喻学研究的对象———概念转喻,在此 有必要简要介绍和梳理概念转喻的定义、分类以及认知机制。概念转喻的研究以 往主要是在修辞学的范围内进行的。自莱考夫和约翰逊 ( Lakoff & Johnson) (1980) 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出版后,认知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革命。相比之下,转喻的研究明显冷清得多,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情况才开始改观。实际上,同样作为人类重要认知手段的转喻,其作用和意义远未 被发掘出来。转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人类思维方式、艺术创造、语言使用等影 响极其广泛而深刻,如文学艺术领域的诗歌、绘画、音乐、童话、寓言、戏剧等。近年来,转喻在国内外成为众多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是转喻的语法功能和认知功 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目前还缺乏一种统一的理论框架,从哲学、心理学和 其他跨学科角度对转喻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毋庸置疑的是,无论从国外来看,还是 从国内来看,对转喻的研究远远少于对隐喻的研究。

2. 1 概念转喻的定义

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956)第一次确认了隐喻与相似性、转喻与邻近性之间的直接联系,进而将隐喻和转喻提升为关涉一 切符号运作机制的两种最基本的二元模式。陈望道(2001) 在《修辞学发凡》 里第 一次明确地将借代定义为:“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 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 的,名叫借代辞。”传统的语言学将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 段,因而转喻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大大低 估了转喻在人们思维和语言中的基础性作用。拉登和科维西斯(1999) 提出了一 个广为接受的转喻的定义:

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其中一个概念实体即转喻提供了到达在同一个理想认 知模型中的另一个实体即本体的心理途径。

与传统定义相比,这个定义弥补了传统定义为“借代” 的不足,凸显了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的特征,强调了转喻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下源域凸显或激活目标域的认知过程。

2. 2 概念转喻的类型

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 认为,转喻是一种“让我们通过与其他事物的邻近关 系来对某事物进行概念化的关系”;他们(1980)首先把转喻说成是一个认知过程, 这一认知过程可让我们通过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对另一件事件进行概念化。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35-39) 还认为,人们用一事物来指称另一相关的事物就叫转喻。下面是他们举的例子:

他们认为,转喻与隐喻一样,不是任意性的、随意的,而是有其理据的。转喻概 念允许我们通过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来感知一事物。与隐喻一样,转喻概念也主 要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形成的,事实上,转喻概念的认知理据比隐喻概念更为明显, 因为转喻通常包含直接的身体的、有缘由的联想(causal associations)。本文根据转 喻在语言层面的体现,将转喻分为语音转喻、词汇转喻、句法转喻和语篇转喻,限于篇幅,这里只简单论述。

2. 2. 1 语音转喻

利用语音的方式代指相关的人、事、事件等。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著名 商标品牌的中文翻译很贴切,做到了信、达、雅,堪称精妙的谐音中英文名,充分利 用谐音 的 语音转喻, 如 “ UNIQLO-优衣库” “ IKEA-宜 家” “ CHANEL-香奈儿” “REVLON-露华浓”“Benz-奔驰” “Linkedin-领英” “Marvel-漫威” “Subway-赛百味” 等,表明语音转喻被广泛使用并广泛存在。元代刘时中在《套数[正宫] 端正好· 上高监司》中写道:

上面例子中这些江湖市井之人也许就是名实不符,做的事情很卑微低下,名字 中却用那些“正经文化人” 的字,如子、甫、德、明之类。利用谐音将粗俗的东西高 雅化,这是汉语文化的一种特色(王希杰,2014:222)。嘲讽“粗人” 取名,古已有之。由此看来,谐音用来转指,就是语音转喻。通过语音手段形成的转喻,我们称 之为语音转喻。汉语中这样的现象特别普遍,汉语中歇后语、谜语、俗语、相声中的抖包袱等都可以说是转喻的体现。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值得深入研究。

2. 2. 2 词汇转喻

词汇转喻俯拾皆是,可以说是转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如《水浒传》里面 的人物绰号可以说都是指称转喻的用法。绰号使得 108 将富于个性化特征,这些 绰号大致根据好汉们的职业、外貌、性格、武艺、兵器以及神怪、飞禽、走兽等进行分 类,都是利用了转喻的指称功能来凸显 108 将各自神勇的特征,因而在民间广为流 传。下面再看一例:

上例的背景知识是: 2020 年 2 月 12 日,28 岁的大连本想去长沙一趟,结果在 高铁上误入了外地回武汉人员的专门车厢,就阴差阳错滞留在了武汉。他灵机一 动拨打了医院招募志愿者的电话,于是就来到了武汉第一医院与病毒对抗,成为奋 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一名志愿者。人们亲切地称呼他“大连”。用地点代替人 名,这是非常典型的指称转喻、词汇转喻。关于词汇转喻,江晓红(2009)、周福娟 (2012)就汉语中的词汇转喻、指称转喻作过专题研究,拓展了转喻研究的新思路。

(6)小球转动大球——中美乒乓外交。(百度搜索) 

“小球转动大球”指的是中美建交史上的一段佳话——乒乓外交。“小球” 指 的是乒乓球,“大球”指的是地球,在此喻指世界格局中的中美关系。之所以说“小 球”转动了“大球”,是因为通过美国乒乓球队的访华,打开了 20 多年来中美进行交往的大门。这是非常明显的词汇转喻。

2. 2. 3 语法转喻

语法转喻,狭义地说,是对句法产生影响的转喻。转喻对语法结构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吴淑琼,2012)。如:

例(7)中的“小人”和“君子”的基本意义是名词性的,在句子中都已经是动词 用法了,转指“小人和君子般的特性”。例(8)中“首吃螃蟹”“抄作业”“战疫”等说 法都是转喻用法。向中方“抄作业”,转指模仿中方,借鉴中方抗击疫情的经验,都是句子中的转喻。转喻和语法现象具有相互制约关系,转喻构成了一些语法现象的语义基础,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为其提供理据。

2. 2. 4 语篇转喻

转喻在语篇层面有重要影响,对衔接、连贯有着重要影响。

(9)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 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这首词上阕隐然相思之意,下阕则直宣情愫;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花开花落,转指人生的悲欢离合,转指人生、年华、爱 情、离别; “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用具体的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 情转指抽象的悲愁离绪,转喻便自然融入语篇中,起到了衔接连贯的作用。

本节对转喻的几种类型进行了论述。转喻在语言的各个层面的体现其实是交 织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我们想说明的是,概念转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识解 方式,是人类思维与行动的一般方式,在语言的词汇、句法、语义、语用和语篇中都 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 3 概念转喻的工作机制

拉登和科维西斯(1999)将本体领域(ontological realms)划分为“概念”“世界” “形式”世界以及“事物和事件”世界,他们将上述三类本体领域和奥格登和理查兹 (Ogden & Richards)(1923:11)著名的符号学三角形联系起来,揭示了转喻的概念、事 件和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表明了转喻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指称关系。概念转喻 是语言创新运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概念转喻是语言中词义的引申和扩展的重要理据 之一,也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体现。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具体例子来讨论:

转喻的机制是借代,即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上面的例子中,主语不同,转喻的方式也不同。主语位置上不确定性、可变换性表明对同一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转喻 表达。主语的选择代表了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识解,它们之间有一些细微差别。再如:

(11)移动改变生活。(中国移动广告 )

(12)让一切自由联通! 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中国联通广告) 

上面的例子中,“移动”一是指“中国移动” 的品牌名称,二是指人们移动的能力,巧妙地把“中国移动” 的品牌名称与人的移动能力结合在一起了。“让一切自 由联通”体现了中国联通可以满足人们渴望与外界自由沟通的愿望。联通把自己的标志和品牌名称自然地融入到广告语中,反映了企业的精神理念。

(13)中国会克隆人吗? 科技日报谈我国科研伦理“高压线”。(百度搜索)

(14)奖牌要“含金量”,更要“含情量”。(华商报,2013-09-06-A10 版)

例(13)的“高压线”和“伦理”结合在一起,转指不能触碰、不能违反的事情,例(14)的背景信息是:2013 年高秋秋获得全运会四人桨 2000 米项目的冠军,两个月 前她的父亲突发疾病去世,母亲隐瞒,她得知噩耗嚎啕大哭,“我不要冠军也要爸爸”。其中的“含情量”属于传统修辞格“仿拟”的用法。两例都是转喻的用法。吉布斯(Gibbs)(1999)认为,人们不仅可以理解和使用这些词汇,还能够创造类似的 新动词,这也和转喻相关。转喻的使用,常常是出于交际的需要,语用者有意使用 一种有别于常规的表达式,来达到经济、幽默的修辞效果。再如语篇中的转喻:

上面段落中,“头顶”指“十九大精神”,“后脑勺”指“回头看”,“手心”指“工作 的本领”,“眼前”指“目前的情况”,这些词汇通过人的身体部位映射而形成,很显然是转喻转指现象,在此文中形成了系统的指称意义。这充分表明转喻在日常语 言中的基础性作用。

03

为什么要建立认知转喻学

既然转喻如此重要、如此普遍,我们认为,建立认知转喻学是非常必要的。为 什么要建立认知转喻学,现有的研究为什么不能达到应有的目标? 目前转喻研究 的主要问题在于:

(1)转喻的理论构建与分类问题:现有的转喻研究,明显缺乏整体性、非常零散、琐碎,没有整体统一的框架,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还有很多问题未曾涉及,学 科交叉的态势也未形成,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就笔者所知,转喻的分类目前 的意见还不一致。潘特·克劳德·乌为等(Panther Klause-Uwe et al. )(1999)从语 用功能的角度把转喻分为三类:指称转喻(referential metonymy)、谓词转喻(predicational metonymy)和言外转喻(illocutionary metonymy)。梅特·托斯(M􀅡té Tóth) (2018)基于概念内容(content-based) 将转喻分为事物转喻(thing-metonymies)、事件转喻(event-metonymies)、属性转喻(property-metonymies)、命题转喻(proposition metonymies)和言语行为转喻(speech act metonymies)。珍妮特·利特尔莫尔(Jeannette Littlemore)(2015:42-64)归纳了学者们的不同分类。尽管如此,就这些分类 来说,有好多问题还没有涉及,如什么是语音转喻,表现特征与认知属性具体是什 么等。

(2)隐喻与转喻的关系问题: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一般的认知思维方式,二者 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人主张转喻属于隐喻,也有人主张隐喻属于转喻,认为 转喻比隐喻更基本更重要,就二者哪一个更基本,如何区分、如何分类等问题一直 存在不同的看法。Brdar(2007)提出的语法转喻与概念转喻本身之间的关系问题, 到今天一直困扰着学术界。

(3)转喻的跨语言及语言类型研究:转喻在不同语言中的表征具体有什么不 同,语言类型方面的差异是什么,这方面的研究还明显不足。中国台湾学者黄宣范 (Huang, 1994)认为汉语是转喻性的语言,而英语是隐喻性的语言。袁毓林(2018) 认为汉语语法的很多难点问题,可以从转喻的视角来加以更好地分析和解释,这些 都有待进一步去验证和深入研究。

(4)转喻的实证与应用研究:转喻在习得研究、转喻的定量与实证研究、转喻的交际功能研究等一直是转喻研究的薄弱环节。多罗奇(2015)通过对第一手数据的使用以及初始的研究,将转喻视为理解语言的关键因素。他的研究发展了“转喻 能力”这一概念,说明转喻在娱乐活动如小测验、谜语玩耍中被竞相使用,揭示了转喻加工理论对语言教学和翻译培训等职业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5)转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多罗奇(2015)列举了12 个与转喻相关的领 域,分别是:①批评话语分析;②新闻政治语篇的语言分析;③方言、语言变体的转 喻;④语言身份识别;⑤二语习得;⑥复杂理论;⑦社会服务、心理治疗、国际关系发 展、跨文化交际、仲裁、冲突解决等;⑧法律;⑨艺术领域;⑩数学领域;11自然科学领域;12翻译。这么多的领域都与转喻相关,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很多都 还没有涉及,还有很多课题亟待研究。因此,就以上问题而言,转喻学的建立显得非常迫切和非常必要。目前的转喻 研究明显分散而力量不足,急需加强和整合起来以推动转喻的研究向纵深发展。转喻学的研究能够丰富和完善普通语言学的研究。离开认知转喻学的研究,普遍 语言学的研究必定是不完整的。张辉和卢卫中(2010:2)认为,正是概念转喻起到了这种“桥梁”作用,人们在运用语言时常常把感知、行为和认知紧密地联系起来, 形成三者的连锁反应,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的想象力。日常生活语言中处处存在转喻,转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转喻的世界”。认知转喻学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分类甄别和深入阐释语言转喻现象、类别、结构及功能, 确定其认知基础、内涵与外延,以一个统一的框架来整合和统领概念转喻的研究, 丰富和完善概念转喻的研究内容,进一步推动概念转喻的研究。我们用图 1 来表示转喻学的学科架构:

以上是转喻学的一个简单学科架构。从本体到应用,从应用到交叉,从孤立的 辞格到认知思维的转喻,从直接联系到间接联系,从个体到整体,转喻的研究具有一般意义上普通而深刻的意义,可以为普通语言学贡献研究的成果,并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哲学问题上来。因此,转喻学的建立是很有意义的。

04

认知转喻学研究的未来路径

综观目前国内外转喻的研究,未来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认知转喻学的研究。(1)加强认知转喻学的学理研究和理论的系统性研究。认知转喻学的学理依 据和系统性的理论建构,目前还非常不够,还需要加强。需要进一步加强概念转喻的理论研究。概念转喻的类别,如什么是逻辑转喻、语法转喻等,还需进一步深入完善;语言各层面上词汇、句法、语篇、文体中的转喻及其互动研究还不够,概念转 喻的认知与语篇界面研究较少,概念转喻的功能研究不多;转喻与隐喻的关联及其 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也需要加强;概念转喻的认知机制与神经机理研究还需进一 步深入,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

(2)加强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目前相关研究仅仅是定性分析,语料库方法 还没有体现;基于大型语料库的概念转喻特征及认知规律的研究,定量研究尚需加 强,可以自建小型语料库,也可以借用大型语料库等方式来考察其特征。

(3)加强转喻的跨学科交叉研究。隐喻的研究已经形成多个交叉学科,如法 律隐喻学(刘风景,2016)、音乐隐喻学(王炳社,2016)、计算隐喻学(刘乃实,2007) 等。因此,转喻的研究也可以从哲学、文学、心理学、美学、文体学等方面进一步丰 富和完善;重点研究触发与制约概念转喻的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 用的机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语言系统对概念转喻产生机制、表现方式、使 用特征及认知规律等的影响,以及各种不同文体和不同语料中概念转喻的识别和分析,如汉语的歇后语、相声等语料。

(4)加强应用研究。概念转喻的应用研究,如学生英语写作、翻译等方面使用 的情况以及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等,可以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将概念转喻理 论应用在语言教学与翻译理论与实践之中,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5)加强汉语的转喻研究和英汉对比研究。汉语中的转喻研究大有可为。中国台湾学者黄宣范(Huang,1994) 认为,汉语是一种转喻性的语言,转喻是汉人基本的思维方式,比起西方人来说,转喻思维更为基本。大陆学者熊佳娟(2007)应用 黄宣范的研究方法,用不同的字典,证明了他所提出的“汉语是转喻性的语言” 这一结论。她认为古代汉语里大量的单字“名转动”和现代汉语里大量词语的“动转 名”恰好证明了“汉语是转喻的语言”。当然,这样的观点还需要理论和实证的进 一步验证。关于汉语本质的探讨,学者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沈家煊(2010)说,从《马氏文通》开始,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两个“不曾停息”的努力:我们从西方借鉴先 进的理论和方法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息过,我们想摆脱印欧语的研究框架、寻找汉语 自身特点的努力也一直没有停息过。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立足于世界语言多样性深入开展汉语的认知研究,在借鉴西 方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汉语语言学理论体系,为中国语言学研究走向世 界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05

结语

近年来,转喻的研究已得到了提升和重视,正在改变其隐喻的穷妹妹(Brdar, 2007:1)和灰姑娘的地位(Cinderella-status) (Wachowski,2019:2)。转喻的重要性 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转喻的作用和地位(Matzner,2018),概念转喻的研究是一 项复杂的任务(Barcelona et al. ,2018)。本文论述了建立认知转喻学的可能性和必 要性,给出了认知转喻学的定义、目标和方法,论述了认知转喻学的未来路径以及 汉语转喻研究的重要性。建立认知转喻学,是近年来概念转喻研究的自然诉求和必然结果。一个要成为“……学”的学科,必须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 且在学科研究中具有相当的分量和影响力。我们认为概念转喻的研究已经具备了成为“认知转喻学”的基础和条件。如今,认知转喻学已经具备了单独成学的条 件,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呼唤这一门新学的诞生与发展。本文的论述还是宏观 的,未来深入而细致的研究等待我们去开展、去探索。我们相信,认知转喻学将进 一步推动转喻本质和功能的研究,也必将对当代认知科学和语言本体研究产生重 要而积极的影响。


编者按

欢迎查阅《英语研究》2021年第14辑纸质原文。

本文编辑:同济大学 孙雨

郑重声明:本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不能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推送的学术会议、博士招生不负责对接解释。有任何疑问请按照推送内容的官方联系方式对接!如果学术会议、博士招生有任何官方调整,责任不在我方。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会议、讲座、研修等项目。

长三角语言治理研究

欢迎关注

Language Governance Alliance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治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